做夢與健康有什麼聯繫?
人在睡眠時所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外界刺激,都會影響到睡眠的質量以及夢境。例如,人如果在入睡後下肢一直受到重物的覆蓋或壓迫,夢中就可能會出現被追趕、逃生,而又無法快速逃離,甚至無法移動的情景。
徐一峰指出,睡覺時如果一直把手放在胸口,會對胸腔造成壓迫,影響夜間的呼吸深度,再加上某些心理因素,有可能對夢境和睡眠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夜無夢”就表示睡眠質量高?
每個人每晚都會做夢,夢大約佔據每天睡眠時間的五分之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徐一峰說,人在睡眠中一般會經歷4至6個睡眠週期,且在每個週期裡都會做夢。這就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人每晚都會做4至6個夢,而在過分疲勞、生病、面臨困境或重大變動、焦慮、緊張等情況下,就更容易做夢。
夢每晚都會光臨我們的睡眠,差異只在於有時能意識到,有時則不能。這主要看我們是否在某個睡眠週期中醒來,以及睡眠週期是否中斷。研究發現,人如果在某個睡眠週期結束時醒來,夢的內容常常無法被回憶,因為夢的性質屬於短期記憶,若不經多次重複或轉化為長期記憶,很快就會被遺忘。但如果睡眠週期被打斷,此時人又正在做夢,那麼這個夢的內容就能被記起來。因此,人在醒後所記得的夢境大多屬於最後做的那個夢。
徐一峰指出,所謂的“一夜無夢”,只是我們不記得自己曾在夜裡做過夢。但如果經常覺得“夜長夢多”,則是睡眠質量不高的信號。人如果意識到自己在夜裡不停地做夢,也就意味著睡眠曾多次中斷;記得自己做了幾個夢,則表示夜裡曾醒來過幾次。睡眠時斷時續,自然就會使人覺得疲勞乏力。
不過,做夢本身不但不會影響睡眠,還會對人體健康起到許多積極的作用。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和生長激素,就是在睡夢中合成的。做夢還有助於腦功能的恢復和加強,並能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穩定人的精神狀態。
夢境是否與疾病有關聯?
研究表明,一些反覆出現的夢境可能與某些疾病有一定的聯繫。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會夢見被追趕、心中恐懼、呼喊不出,或夢見自己從高處墜落,還沒到地面就突然驚醒。
患有肺部疾病的人,常常會夢見自己的胸部受壓,身負千斤重擔行走,或夢見自己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孕婦的夢則常常帶有很強烈的情感色彩。比如,會夢到自己的身體突然出現了明顯的改變。
怎樣才能讓睡眠充足又安穩
徐一峰指出,睡眠本該讓身體和心靈在夜間得到充分的放鬆和恢復,但現代人如果長期處在“心理高壓”下,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往往會影響白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要保證充足、安穩的睡眠,除了應進行及時的心理調節和自我放鬆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至關重要:第一,作息要規律。對工作忙碌的人來說,週末補覺要適度,因為過度賴床會擾亂正常的生物鐘;第二,讓床的作用“單一化”,少在床上看書、打電話、看電視。常常在床上進行其他活動,會破壞定時睡眠的習慣;第三,睡前應避免劇烈的運動,心理壓力很大時,不妨聽聽舒緩的音樂來放鬆心情;第四,睡前不要過飽或過饑,尤其要遠離咖啡、酒精和尼古丁。
做夢能反映心理危機?
夢境除了能透露一些潛在的疾病信號,還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的精神狀況。
“我最近常常夢到自己去一個條件艱苦的地方出差,任務重,時間緊,急得滿頭是汗。而前一陣,我的確完成了一項很辛苦的工作。在夢中,我會反覆回到剛剛接受任務時的緊張情景。我擺脫不了這樣的夢境,該怎麼辦?”方先生遇到的這一困惑,在前往醫院進行心理咨詢的年輕人中相當普遍。
工作繁忙的陳小姐說,自己的夢裡常常會出現過去高考前夕緊張學習的場景,不是在緊張地考試,就是有做不完的題目,時間不夠用,人覺得很焦慮。
徐一峰指出,上述兩種較為典型的夢境,反映的都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精神狀態。恐懼、焦慮、壓抑等現代人普遍的“情緒危機”,在睡夢中被不受抑制地表現出來,只不過陳小姐在當下遇到的壓力,在夢中被轉換成小時候的一種情景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