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榮格、阿德勒、弗洛姆夢理論:綜合地學習(二)
追求優越地位,是整個人格的關鍵。而每個人的優越感目標,是屬於個人獨有的東西,它決定他賦予生活怎樣的意義。
阿德勒強調,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到職業、社會、性3者之下。每個人對這3個問題作反應時,都明白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如果一個人的愛情生活不完美,對職業不盡心竭力,朋友很少,他一定會覺得生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從而認為:“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不受傷害,把自己圈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
阿德勒認為,優越感目標一旦被具體化後,在生活模式中,個人的習慣和病症,對達到其具體目標而言,都是完全正確的。目標不同,表現便不同。
追求優越感沒有止境,人不會滿足於自己已經取得的狀況,所以,這種對優越感的追求在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為一種試圖使自己成為神的努力。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獲得優越感的方式,但是,阿德勒又強調,只有當這種努力是對社會有益處時,它才是可能的。只有決心要對團體有所貢獻而興趣又不集中於自己身上的人,才能成功地學會補償其缺憾之道。
阿德勒曾舉例說,長子會因為次子的出現而喪失掉父母對他的專注,從而產生自卑,尋求補償。長子的所有動作和表現都指向過去他是眾人注意中心的那段業已消逝的時光,年紀最大的孩子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他對過去的興趣。這種喪失過權力以及自己一度統治過的小王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瞭解權力和威勢的重要,當他們長大後,一旦有了機會和條件,便喜歡搬弄權勢,並過分強調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每件事情都應依法而行,而法律也不准隨便更改。
長子的地位雖然會造成特殊問題,但是如果妥善處理,便能化險為夷。假如他在次子出生之前已經學會合作之道,便不會受到傷害。我們還發現有些人會發展成習慣保護人或幫助人的性格,他們模仿著父親或母親,經常對年幼的弟妹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中有的還有很強的組織才能。
次子又怎樣呢?最明顯的事實是,他的童年期始終存在著一個競爭者